(相关资料图)

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制度,就是要规避皇帝名讳。比如秦始皇叫嬴政,所以在秦朝正月也被写为端月;比如唐朝有唐太宗李世民,所以唐朝将民部改成了户部;宋仁宗名赵祯,因此在宋朝蒸馒头也叫炊馒头......类似的例子很多,要点就是要避开当朝皇帝的名和姓,哪怕是同音字也不行。

侵犯皇家名讳是古之大罪,轻则遭谴,重则罹祸,更甚者可能还会灭家灭族。这种‘无妄之灾’,别说是普通人了,哪怕是权倾朝野的王公大臣也不敢轻易尝试。

看到这里,可能不少人会有疑问,既然避皇家名讳那么重要,那么那些犯冲的动物也要改名吗?比如朱元璋姓朱,那么在明朝是不是就不准杀猪吃猪肉了呢?

显然不会,如果那样的话,怕是明朝的每个皇帝都吃不到猪肉了。

那么朱元璋是怎么解决的呢?方法其实很简单,依旧是万变不离其宗的‘改’字诀。

为了让天下人继续放心的杀猪吃猪肉,朱元璋特意颁布法令,将猪更名为“豕”或“彘”。豕与史同音;至于彘嘛,没错,就是吕雉发明的人彘酷刑里的彘,人彘的原意也就是指把人变成猪。

其实,朱元璋虽然对贪官严酷,但对普通官民还是相对宽松的,比如他在制定法律的时候,将侵犯名讳的刑罚大多制定为杖责。如果不是刻意冒犯,最多也就是打80大板了事,而那些诸如声音相似和初犯的,还不会受到惩罚。这比起以往动不动就流放或斩首的,要轻到不知道哪里去了。

当然,古代关于避讳名讳也不是一直都是责罚和打杀,也有不少闹过笑话的。相传宋朝时期有个叫贾良臣的人,也要求他的子嗣避其名讳。有一次他儿子读到《孟子》里“今之所谓良臣,古之所谓民贼也”,就大声改为:“今之所谓爹爹,古之所谓民贼也。”把老头子气得吹胡子瞪眼。

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推荐内容